5月1日,永利集团“红色留声机”团队来到了八路军办事处灵川物资中转站——路莫村军需物资转运站纪念馆,跟随“八办讲解员“苏腾芳老师的步伐,一起感受那段我党的峥嵘岁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让人民从中受到鼓舞,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意义重大。这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使命,加强人民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也因如此,全国各地红色旅游迅速升温。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设立于1938年11月,利用铁路运输为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新四军筹集和转运抗日军需物资。通过铁路担负接待和护送过往秘密党员干部及爱国华侨、革命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线工作。

团队参观了救亡室、电台室和士兵宿舍,据苏腾芳老师介绍:救亡室主要是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和文娱活动,其中最多的就是同志们常在此排练和演出一些自编自导的反映抗战的小品和戏剧。在抗战时期也是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娱生活,给群众们加油打气,宣传思想。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在那个时候运送物资的困难,最长一次运送大约运了三个多月,虽时间很长,道路也很难走,但是物资受损的很少,士兵们用智慧的勇气去守护这些前线的物资,非常值得敬佩。通过馆内的图集以及苏老师口述的这些历史故事让人沉浸式体验了红色文化。

“滴滴滴”,随着电报室的声音响起,代表着情报正在传送。设在路莫村物资转运站的电台室是办事处的重要机构之一,它及时、准确地传达党的指示精神,迅速向党中央汇报各地斗争情况,对促进全国抗战和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肩负为其它地区中共地下党组织,组建秘密电台、培训和输送电台人员、电讯设备等任务,为建国后的国防和民用通讯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训造就了一批领导人才和技术骨干。

据苏腾芳老师介绍:在当时,士兵们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有的事情,炒一个大白菜,熬一个冬瓜汤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饮食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士兵们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住宿方面,尽管宿舍条件没有很好,士兵们仍会保持着干净整洁的卧室,是拥有着良好纪律性的队伍。
在团队参观的过程中,紧随其后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我们围绕此馆对游客进行了采访: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年级员工全家福:“我感觉我受到了很多教育和启发,我们的先烈不畏艰辛,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奋斗的顽强的精神。”
潭下镇中心卫生院副主任护士李川青:“今天特地带着孩子来学习这个红色文化,就是让他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以前的革命者是付出的,前人给我们后人铺路,他们经历了很多千辛万险,才带来了今天的好日子,就给孩子们知道要吃得了苦,才是能够取得更好的进步、更好的成绩。”
灵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李璐珞:“这一个八路军物资转运站是列入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是从文物角度,但是也是我们第一批的传统村落,当时还获得了很多资金来进行维护。所以我觉得从我们开始,一步步搞到现在,我觉得是已经建设的比较好的。”

历此一行,收获颇丰。历次一行,收获颇丰,通过这次的参观,本团队制作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永不消逝的电波》视频作品,团队成员有幸与苏腾芳老师进行近距离的采访交流,入耳、入心的沉浸式体验让团队成员进一步的了解到革命前辈的伟大,看似小小的转运站,实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让团队成员意识到所有的伟大工程都离不开微小的环节,抗战成功离不开所有人民的团结协作。
在这里,一件件满带沧桑的文物,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犹如一幕幕再现的场景。来此参观的广大干部群众,充分感受到抗战时期血雨腥风的革命岁月及革命先辈的英勇风险精神。”八办“路莫村物资转运站里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劲精神动力。传播红色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我们使命在肩、责无旁贷。我们始终坚持“讲好中国故事”,谱写时代之歌。穿越风雨,让我们踏上时光的脚步,接续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